近年來,消化道不良事件呈急劇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第四季度胃病情況統計: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并且正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長。衛生部稱,中國有 1/5的人口患有腸胃病,居世界首位。
昨日,由健康報社主辦、輝瑞中國協辦的 “正確用藥 抗炎鎮痛保腸胃”大型科普宣講活動啟動。據悉,該活動將通過專家科普宣講、科普專題片、科普微博傳播等方式,提升公眾對錯誤服用鎮痛藥引發胃腸道疾病的關注,扭轉對鎮痛及藥物選擇的認識誤區,做到安全鎮痛、合理使用抗炎鎮痛藥。
據介紹,胃腸道疾病一旦發作,危害往往非常嚴重。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約為4.4-11%,其中老年人病死率為13%-15%,如發生再出血或因其它疾病住院的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其病死率可高達34%。而胃腸道疾病的誘因錯綜復雜,其中一點往往被人們忽略:服用對胃腸道有損害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NSAIDs),也是引發胃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最為常見。
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是抗炎鎮痛的常用藥,但同時也是重要的消化性潰瘍致病因子之一。據統計,46-75%使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的患者出現出血潰瘍,29%因消化性潰瘍入院治療。美國每年因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引起消化道潰瘍而住院的患者約107,000人,其中死亡16,000人。由于81%因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導致的嚴重胃腸道并發癥沒有發病征兆,可以說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是胃腸道的隱形殺手。因此,專家建議,服用鎮痛藥時應選擇對胃腸道相對安全的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盡量避免“止痛傷胃”。
據悉,2001年亞太疼痛論壇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疼痛目前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在疼痛發生時習慣隨便買點止疼藥服用,以為快速達到鎮痛效果最重要,且短期使用這些藥不會有什么副作用,但其實已經為胃腸道埋下了安全隱患。
那么,哪些人是胃腸道高危因素患者呢?一般來說,年齡大于60歲、酗酒、吸煙、有消化性潰瘍史 (包括上胃腸道出血及穿孔史、單純消化性潰瘍史)、使用抗凝劑、使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使用糖皮質激素、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是胃腸道高危因素的九大人群。
研究表明,胃腸道高危因素患者發生胃腸道風險的幾率可高達正常人群的13.5倍,高齡患者服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發生上胃腸道出血、穿孔的風險增加13.2倍。另據統計,煙民使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后發生消化性潰瘍出血風險是正常人群的4倍。酗酒者增加消化性潰瘍出血風險1.73倍。上述這些具有胃腸道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果選用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無疑是使胃腸道“雪上加霜”。
因此專家建議,患者在選擇鎮痛藥時應先評估胃腸道風險。在解除病痛時,患者要多問一小句:這藥傷胃嗎?并可以對照胃腸道九大高危因素表,評估自己是否屬于高危人群,或尋找正規就醫渠道,詳細告知自己的病史、用藥史,以便醫生給出更準確的用藥指導,實現既鎮痛又“保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