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 馬冠生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宋 新
自漢朝起,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足見吃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如今,中國人“好吃”的形象早已聞名世界。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外出就餐的消費額已超越瑞典、挪威等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雖說“能吃是!,但專家表示,注重營養、吃得健康才是真正的福氣。
國人飲食六大特點
美國密西西比河鯉魚成災、德國大閘蟹橫行街頭、丹麥生蠔爬滿海岸……這些新聞總能挑動國人的味蕾,不少人感嘆恨不得馬上飄洋過海去“救災”。
中國人胃口之好引得全球驚嘆。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報道稱,中國人的食欲似乎越來越旺盛,促使世界各地都在改變作物栽培方式和銷售模式。為滿足中國人的胃口,企業不得不頻繁飛往世界各地,為中國人尋找合適的食材。當下,國人飲食特點可用6個字概括。
葷。大魚大肉、滿桌橫菜是很多國人下館子的“標配”!陡皇慨a經商報》報道稱,近10年,全球牛肉對中國出口出現巨幅增長。上世紀80年代,牛肉還因稀缺被國人歸為“只有富人才吃得起的食物”,如今牛肉早已變成尋常百姓的家常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肉類消費迅速增長。1982年,我國人均肉類消費約為13公斤,而到2016年,這一數字已高達59公斤,是世界平均數的兩倍。
油。中國人做菜喜歡煎、炒、烹、炸,食用油攝入量嚴重超標!吨袊用裆攀持改(2016)》推薦,每人每天食用油攝入量為25~30克,而實際上,老百姓人均每天吃了42.1克。調查發現,八成家庭食用油攝入量超標,常在外就餐的人吃下的油更多。
精。加工工藝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口感的追求,促使市場上銷售的米面越來越白、越來越細。如今,餐桌上的主食幾乎已形成精米細面一統天下的局面。經過精細研磨的精米白面,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大量丟失,不利于合理膳食。
咸。中國人口味普遍偏咸,加之一些地區喜歡吃咸魚、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不知不覺中還吃了很多“隱形鹽”。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居民平均每天烹調用鹽10.5克,遠高于6克的推薦量;65%的成年居民超過建議攝入量。
怪。鳳爪、豬蹄以及動物內臟是國人喜愛的美味,這些食材外國人卻吃得不多。比如,食用牲畜內臟僅占美國肉制品進口的3.6%,卻約占我國進口總量的1/4,甚至超過牛肉。個別地區還喜歡吃狗肉、貓肉、蛇肉等,令外國人吃驚。
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國人開始追求鮑魚、燕窩、海參等昂貴食材,以及進口食品。然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新認為,多數昂貴食材的營養成分并不突出,比如海參的蛋白質含量和雞蛋差不多。進口食材和國產食材本就沒有營養差異,反而進口食材因長途運輸,難免發生營養流失。
好胃口惹出不少病
建國初期,我國食物生產和供應存在不足,經濟的迅速發展,讓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改革開放后,人們的飲食行為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谷類食物吃得越來越少,動物類食物、油脂、糖的攝入明顯增加,預包裝食品的消費逐漸增加!皣孙嬍吃絹碓匠湓,健康觀念卻沒跟上,導致不少健康問題!
超重肥胖情況嚴重。馬冠生表示,我國居民三大供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充足,其中脂肪攝入超過推薦量的30%,導致超重和肥胖!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 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
慢性病井噴發展。宋新認為,高油、高脂、高糖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常見慢性病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糖尿病患病率為9.7%,與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稗r村情況更為嚴峻!敝袊r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農村地區日漸富裕,但人們對健康飲食知識了解不多,一些剛富裕起來的農村成了慢性病重災區!耙恍┐遄永,農民頓頓吃肉,年輕人愛買零食和甜飲料,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早早地患上了‘三高’,甚至突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營養狀況兩極分化。當下,我國居民營養面臨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的兩極分化:一方面,肥胖、超重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貧困地區人群存在營養不良。
馬冠生指出,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即“隱性饑餓”,是城市和農村共存的問題。
野味食材安全堪憂。一些地區還有吃野生動物的陋習,殊不知,這些“野味”幾乎都沒經過檢驗檢疫,攜帶大量病菌病毒,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還可能引發疫情。當年的“非典”便是例證。販賣和購買野生動物的行為還可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甚至導致一些動物瀕臨滅絕。
均衡飲食吃出健康
專家呼吁,國人是時候改改胃口,將吃得營養、健康作為追求目標了。
食材多樣,膳食平衡。沒有一種食物能提供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物,因此人們每天攝入的食物應多樣化,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建議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范志紅提醒,吃得雜應是食材多樣,而不是食品多樣。當下流行的食品,比如酸辣粉、涼粉、面條、糕點等,無非就是淀粉類食材配上調味輔料,人們以為吃得豐富多樣,其實只是加工方式不同的同一類食材,營養素種類很少。
粗糧應占主食一半。在米和面的加工過程中,損失了谷粒中70%以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膳食纖維的損失也很大。精米白面做出的食物質地細膩柔軟,但膳食纖維不足1%,有些甚至不到0.5%,很難幫助大腸菌群維持健康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血糖上升,出現胰島素抵抗。相比精米白面,糙米、全麥等粗雜糧的升糖指數更低,利于控制血糖。范志紅建議,每天要吃250~400克谷薯類,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也可把白米與糙米、豆類等以1∶1的比例蒸飯,或以薯類替代一部分主食,都是不錯的選擇。
一份肉配三份菜。我國傳統飲食以“植物性膳食”為主,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比“肉類當家”的西方飲食更健康。蔬菜和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的重要來源,對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有重要作用。提倡餐餐有蔬菜,每天攝入300~500克。吃一份魚、肉等,應配3份蔬菜,其中綠葉菜、紅色蔬菜、紫色蔬菜等深色蔬菜應占一半。還要天天吃水果,每天攝入200~350克,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少糖少鹽,口味清淡。吃得過咸會明顯增加高血壓、胃癌的患病風險。吃得過甜則會增加能量攝入,導致體重增加。應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高糖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飲食中的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生命時報記者 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