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秘色窯與越窯,御窯與民窯,二窯有別,有明確定論。
據官方《余姚六倉志》錄入宋代顧文薦《秘色窯》。今世不貴金玉,而貴銅瓷,逐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
《秘色窯》進柴周皇帝。秘色窯御用地位。二條目,白紙黑字,特別清楚。 方志是最有考古學術研究價值的,今還不斷修志。
中國陶瓷界考古泰斗陳萬里先生著《陶瓷考古文集》明確解讀:置官監窯,最早的御窯廠。越窯與秘色,或者說是絕對不相同的兩個窯。秘色為御窯,越窯專門燒民間物品。
(見《宋史》錢俶焚香再拜秘色)地位至高無上。這都是官方正史記錄。
筆者求是舉證,官方方志,正史古藉文獻,有字有據,相互佐證,還原官營秘色窯歷史,讓歷史說話。此眾多官方,正史之言,千萬不要誤讀為聞氏一家之言。見原始文獻,如下:
1. 陳萬里《越窯與秘色瓷》
陳萬里《越窯與秘色瓷》:曾置官監窯,燒造進御物品,這是最早的御窯廠,而御窯廠出產的物品,就不能稱越窯,特別給它一個名稱叫做秘色。因此,越窯與秘色就無所謂一而二,二而一;或者說是絕對不相同的兩個燒窯的名稱。其實越窯是專門燒造民間物品的。秘色為燒造進御物品,錢王表示恭謹,必先羅列于庭,焚香再拜,自然臣庶禁用。五代錢氏沿襲李唐御窯廠之制作。(見《續資治通鑒》),(見《宋史》錢俶列傳必先羅列于庭,焚香再拜)13908頁。(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23-26頁,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陳萬里先生,1935年5月15日《余姚上林湖訪古記》對秘色瓷結下不解之緣。親力親為多次走訪考察調研眾多中國陶瓷窯遺址,尋找中國各省眾多窯埸,沒有發現記載唐宋置官監窯。惟一發現《余姚方志》正史記載:置官監窯,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秘色。御用物品。
陳萬里先生,應該考閱眾多中國陶瓷史,陶瓷教課書,基本常識,如:朱琰 著《陶說》、唐秉鈞《肆考》、藍浦,鄭延桂著《景徳鎮陶錄·古窯考·秘色窯》等等,告知秘色窯,諸窯之一,地位諸窯之冠。
2. 朱琰著《陶說》
清乾隆朱琰 著《陶說》卷二18頁,吳越秘色窯,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者、臣庶不得用。
燒進:燒香,拜秘色窯后進御。中國陶瓷史,惟一拜秘色窯,地位登峰造極。(見《續資治通鑒》),(見正史《宋史》錢俶列傳必先羅列于庭,焚香再拜)13908頁。
中國陶瓷古窯考窯門類:唐越州窯、吳越秘色窯、后周柴窯、定窯、宋汝窯、宋修內司官窯、宋哥窯、龍泉窯、吉州窯、象窯、董窯、均州窯、磁州窯、建窯、山西窯、高麗窯、饒州窯、江西窯、洪武、永樂窯、宣徳窯、成化窯、正徳窯,嘉靖窯。
朱琰著《陶說》乾隆丙戌進士,三十四年為江西巡撫幕僚、留心瓷業,通過參考經史子集中有關文獻與訪問老藝人,考察窯器燒制方法和成品,撰《陶說》一書,記述的制作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是我國第一部著名陶瓷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此書首刊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清代研究中國陶瓷器的重要著作之一。
3. 唐秉鈞《肆考》
清乾隆唐秉鈞《肆考》秘色窯,吳越秘色窯,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秘色窯地位御用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竹暎山莊刻本
4. 藍浦《景徳鎮陶錄》
清嘉慶藍浦《景徳鎮陶錄·古窯考·秘色窯》記載“秘色,其式似越窯器,而清亮過之”。
《景徳鎮陶錄·古窯考》 壽窯、洪州窯、越窯、鼎窯、婺窯、岳窯、蜀窯、秘色窯、秦窯、柴窯、唐邑窯、鄭州窯、耀州窯、烏泥窯、馀杭窯、麗水窯、熏窯、吉州窯、建窯、象窯、榆次窯、平陽窯、宿州窯、榆次窯、平陽窯、泗州窯、彭窯、
景德鎮饒州窯、江西窯、洪武、永樂窯、宣徳窯、成化窯、正徳窯,嘉靖窯。
5.《吳越六·忠懿王世家》
晚唐、五代、宋早期秘色窯與越窯的當亊人是錢王,他兒子兩浙節度使錢惟浚、錢惟治護送進奉,還要燒香拜秘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
錢王自已記載《吳越六·忠懿王世家》記載:是時王貢秘色窯于宋。
6.余姚方志
官方正史《余姚六倉志》卷十七記載《秘色窯》。進柴周者刓削尤薄,數百年后無完物。
《余姚六倉志》錄入宋代顧文薦《秘色窯》。今世不貴金玉,而貴銅瓷,逐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者,不得臣蔗用,故云‘秘’。
余姚方志:秘色窯進柴周皇帝。宋代顧文薦:不得臣蔗用,故云‘秘’。秘色窯御用地位。白紙黑字,特別清楚。沒有越窯燒進。
方志是最有考古學術研究價值的,今還不斷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