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五千年中華文明,說一千道一萬,需要五千年時文字來證明。習總書記:不要把五千年中華文明文化搞丟了。
文字代表文明象征,文字使人類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沒有文字的民族,沒有文明可言。衡量文字的標準,關鍵是否符合國際上獲共識造字結構標準來確認,已是一常識。
第三十一講:聞氏經數十年研究發現,找回5300年前古浙江人已應用類“甲骨文字”180余個字,中華文明,在5000年時良渚已形成類甲骨文、類希臘24個字母文字、十進運算制,造字結構體系。不能視而不見,今一字一講,單字更有“義”,逐一解讀科普,拋磚引玉,探源五千年前古浙江陶瓷文明實據,雖枯燥,還是樂此不疲,弘揚中華文明,如下:
探源甲骨文在東夷
為什么考古商代皇墓內有良渚文化的玉琮禮器?玉琮是良渚文化惟一特色文化。其二,為什么商代應用甲骨文造字結構?5300年前古浙江人已應用類“甲骨文字,寫著相同造字結構。
據記載商朝其實起源于東夷,成湯是東夷人。以東夷少昊為遠祖,以契為始祖。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記》里稱太丁,姓子名托,中國商朝第30任國王。良渚地屬東夷。商代應用類甲骨文造字結構。也就不稀奇了。
據吳越春秋有記載:﹝禹﹞宛委山,得金簡玉字。
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庚子,﹝禹 ﹞登宛委山 ,發金簡之書, 案金簡玉字, 得通水之理‘’。講很清楚。
5000年江南歷代書香門第。
聞氏發現5300年前良渚人已會寫 “己”字,造字結構。
3300年殷商甲骨文“己讀己。
天干的第六位,用作順序第六的代稱。(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繩曲之形!凹骸笔枪拧凹o”字,假借作“...
良渚“己”。比見濮茅左 編著《甲骨文常用字彙》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2007年。
良渚“己” 字造字結構。良渚博物院 編著《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494頁廟前G3①:426
5300年前良渚寫“己”字,是實證明:良渚人、越國人、殷商人、都在應用“己”字造字結構體、如同一轍。5000年傳承有序。超乎今人想象,這就是錢塘江流域文明的曙光。
考古另遠至數千里外陜西半坡人、青海、甘肅馬家窯人、商代河南人遺址陶器寫是“A”字母體、山西候馬東周遺址陶符寫“A”字母體、商代河南人遺址陶器寫是“A”字母體、安徽蚌埠雙墩“A”字母體、河北等地也有類希臘字母體及類甲骨文字出土,因字數量少。
發現五千年前良渚文明,類甲骨文字、類希臘24個字母、十進運算制,戈、戉造字結構已形成體系。驚奇冷兵器名稱:戈、戉,二個類甲骨文字出現!冻o·屈原·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戈源頭在吳越之地良渚!盎筛隇橛癫薄,戈已經成為一種戰爭的象征。戊,象形字。甲骨文中已有“戊”字,據考,戊當指越,也有認為是指越人所制造的兵器,通鉞。驗證戈、戉源在良渚。良渚四象圖騰,涉天文學、易學、道學、醫學等,關鍵與夏商周文化有傳承關系。特別陶瓷文明,承載中華科技文化衍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今其他各省地同時期出土的文明依據,還是無法與良渚相比。
是我們自已搞丟了五千年中華文明文化。把“己”字搞丟了。
聞氏不僅發現5300年前良渚人已會寫類甲骨文字。還發現與8000年前良渚文化與8000年前跨湖橋文化同時代地層出土一件彩陶盤,用氧化鐵紅寫“S”字造字結構體作裝飾。實際8000年前良渚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不比8000年跨湖橋文化差,而器物精美、有可能8000年前文化中心也在良渚。期待考古發掘。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研究發現,5300年前古浙江人,1.已應用類“甲骨文字”180余個字、 2.“十進運算制”、3.“戈戊(戌)” 4.“四靈圖騰”、 5.類希臘字母24個等研究成果。出現早期文明。
為文博考古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據,盡綿薄之力。
上述已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科技新聞網、學習強國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鳳凰財經、新浪財經、杭州網杭州新聞中心、杭州甬派、映象新聞、中國藍新聞、浙江經濟頻道、慈溪電視臺等、2021年《陶瓷學報》 字瓷作品登載、陶瓷研究中華陶藝、中國教育品牌網、熱點聚焦網、環球資訊網、熱點快報網、熱點追蹤網、教育熱點網、企業新聞網、華夏聚焦新聞網、網易、長三角暸望、好看視頻、慈溪市政府官方微信公眾號等都有報道。
德國顧春暉撰德語叢書《來自中國的秘密發現(譯)》,錄入了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館館長聞長慶、聞果立父子在古越先秦陶瓷上發現及研究類希臘字母的事, 8大頁。為面向德國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該書于2020年11月15日由美國亞馬遜出版社出版,國際編號為ISBN9789403609980。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中國藍新聞、浙江經濟生活頻道
聞氏研究切入點以甲骨文造字結構為標準,用最笨的比對方法。
因為世界上史學家們都認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
甲骨文傳統說,由金石學家王懿榮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時,發現了藥材中“龍骨” 載體使用,被冠名為甲骨文。是中國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在河南、陜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文博考古界近120余年之間收集整理萬余件,前輩們艱辛地破譯并注譯了數以千計的甲骨文。沒發現甲骨文始源地,究竟在何方?都誤認為就是在河南、陜西。
聞氏幾十年前收集的良渚古陶瓷上刻有古文字,經整理研究將5300年前良渚陶文與3300年甲骨文進行比對,發現良渚陶器上刻寫類甲骨文造字結構180余個,例如:田、目、日、井、人、入、工、王、爻、卜等造字結構距今已5300年一承不變,與漢字一樣;有的高度相似于甲骨文,如封、谷、戈、戊、聿、牛等;另有一些近似甲骨文造字結構,筆劃已超過九畫,比字母造字結構的三畫,難度更大。
五千年前良渚類甲骨文造字結構180余個,單獨文字較多,李博士認為獨字甚至才是真正的“義”。見原文:
李博士認為單獨文字仍然有其“義”,甚至才是真正的“義”,理有其三:一,早期的個體文字(或稱獨字)事實上本身就是一種完整的語言系統,只不過是欠發達的語言,其表音表形皆而有之,是現代語言體系的核心架構;二,語言和文字何為系統何為要素或許不能簡單地劃線界定,按現代語言知識來看,以語言翻譯文字謂之釋義,那么,反過來又何嘗不能將字表達為語言的凝神?鑒于此,語言系統和文字并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應該是不同維度的錯位嵌合;三,相較于越早期,應該是文字發達于語言,因為從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來看,早期都是以繪圖來表達一段信息,也就是我們后來稱之為“獨字”的源頭,而連續的“獨字”事實上是后來文明的習慣,所以說,如果真的要研究文字,尤其是早期的文字,希望找到連貫篇章實屬不易,即便是找到了,連貫篇章也未必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語言體系,結合“獨字”出現的其他具象信息來研究,或許還能更出真意。
聞長慶 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宋元陶瓷專業委員會特聘鑒定專家、法門寺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臨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景德鎮陶瓷大學特聘客座教授、寧波市非國有博物館協會副會長、寧波市文博學會理事、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越窯•秘色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聞果立 寧波市工藝美術大師、法門寺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臨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浙江大學文博系特聘研究員、浙江省造型藝術青年人才培養“新峰計劃人才”、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越窯•秘色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寧波市越窯秘色瓷創新團隊主創。寧波市六個一批人才。
注考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館編著《平湖莊橋墳遺址刻畫符號圖集》文物出版社出版 2014年。
2.張炳火主編 良渚博物院 編著《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
3.濮茅左 編著《甲骨文常用字彙》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2007年。
4.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年。
5.陽生著《甲骨文說文解字》《甲骨文按部首排列表》《甲骨文說文解字增訂版》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6.聞長慶 聞果立 著《越窯·秘色瓷研究》西泠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