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為90后的他畢業之后在鄭州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自幼在鈞瓷堆里長大的晉文麟為了自己的“鈞瓷夢”,毅然決然辭去了工作,回到家鄉禹州神垕鎮,決心傳承祖輩傳承下來的技藝,成為年輕的一代非遺傳承人。他對鈞瓷念念不忘,他對鈞瓷有著別樣的了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嘗試和努力,通過形式和技術的創新,讓古老的鈞瓷煥發新的勃勃生機。
晉文麟和很多鈞瓷傳承人一樣,最先接觸的是手拉坯成型,這項技藝是父親晉曉瞳親手教給他的,正因如此他對這項技藝有著特殊的感情和理解。他說:“拉坯是我最順手的陶瓷創作的方式,一塊泥,一盆水,一個輪子,只要是以同心圓為基礎的造型,都可以很快做出來。設計一個好的造型可能需要幾個月的反復推敲,拉坯成型則可以邊創作邊思考邊調整,積累足夠的話,很快就能掌握最佳的型體尺度,這比三維打印都要快,也更直觀。而且在個過程中,我很享受把思考交給自己雙手和眼睛的感覺,讓造型自然而然地誕生!
如何把握住泥的韌勁?水、慢、勻。這是晉文麟在初學拉坯的時候,一邊動手,一邊思考得來經驗,手上的發力的點從臂肩傳導至掌腕之間,配合手指,不間斷的從底部將柔韌的陶泥,一圈圈地提到口沿,陶泥形成的是一個形態各異的空腔,里外都是一圈圈間距細密的旋紋,整個左手的虎口和右手的食指再度從水桶中沾上泥水,定心不動,將口型隨著泥輪的旋轉,壓平,夾勻實。往往這個時候他的頭部因為注意力的集中,會隨著坯體的旋轉,不自覺的輕顫,嘴巴也緊緊的抿著。
低頭再看一下整體的形態,如果是滿意的造型,你能看到晉文麟的面部表情明顯有了松弛,如果不滿意,他也不言語,用刀劃開,觀察一下泥胎的厚薄,然后,踩著拉坯機的開關,手掌一歪捏掉它,丟進廢泥堆中,重新再開始又一輪的旋轉。這樣的過程每天都要在他的工作室中重復,晉文麟的成品也慢慢從形態各異、薄厚不一的小杯子,變成了現在器型規整、線條流暢的器物。倘若沒有背部偶爾的疼痛,晉文麟都想不起來自己已經學藝十幾年了。他也習以為常:“站起來做一組拉伸也就過去了,F在設備先進了,都不用揉泥,我剛學那一會兒,踩泥、剎泥,揉泥都要自己干!
在晉文麟的理念中,造型、紋飾、釉色共同構成了一件完整的鈞瓷藝術品。好的鈞瓷作品,最基本的就是三者之間要相互融洽!霸煨鸵o釉色表現的空間,釉色要能體現造型的美感,紋樣配飾則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取法乎上”仿佛刻進了晉文麟得腦海中,怎么做的更好,他嘗試了多種傳統紋飾與創新造型的結合。也取得了錯的成績,2022年11月,晉文麟和父親、兄長合作的《鳳鳴尊》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的銀獎。2021年他的《祥云壺》獲得了全國陶瓷創新設計比賽中獲得了懷仁杯金獎。奪金戴銀,為人稱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第五屆禹州市道德模范”中的“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榮譽的獲得者。在河南的文創大賽上,他的作品也屢屢獲獎,入選許昌禮物。
每一份成績的背后都是晉文麟汗水和努力的結果,“對我而言,做一個鈞瓷非遺的傳承人無疑我是幸運的,但是,這也意味著我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好的業績,才能不負初心!
一開始,晉文麟就試圖改變鈞瓷的固有意識,繼而突破傳統的束縛,他把自己首要的方向設定為“去思考、探索,古老的鈞瓷藝術,在當今社會、當下生活中的新定位!碑吘,90后這一代人的成長的環境,學習生活的經歷,有別于前輩,作為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人,更應該有新時代的擔當,把鈞瓷的活態傳承進行下去。所以他的創作往往在潛意識中追求和時代相融合,也體現了年輕鈞瓷人緊跟時代的創作意圖——把創作的發力點集中于創新,為此他做了不少造型方面的創新嘗試,并利用一部分新的裝飾手法、表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他也在不斷的倒推和反思整個人創作,期望能從創作的整個過程中,觀察領悟鈞瓷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是否能與當代的生活、社會結合的更加緊密?
“我現階段創作的主要方向是對傳統吉祥元素進行再創作,并把這種新形式的元素與鈞瓷藝術做結合。比如把祥云紋、蓮花紋、龍鳳紋等傳統紋飾設計的更具形式美感,讓它既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又在觀感上更加符合當代審美。這樣新形式裝飾的運用又反過來會對鈞瓷造型提出新的要求,兩者的有機結合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根植于傳統又服務于當代的鈞瓷作品!睍x文麟的一旦談到創作,他就認真和審慎,言語間顯得一絲不茍。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創作經歷,其實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嘗試。
當時他參加了在鄭州輕工業大學舉辦的非遺培訓班,到結業需要有結業創作。當時他設計了一個名叫《鶴立》的瓶子,希望在手拉坯成型之后,在瓶子中央鏤刻出一個鶴的剪影,并結合燈光和鈞釉去表現鶴的形象。在紙面設計的時候,他還覺得著個視覺效果挺滿意的。但是到真正去做,去實現的時候,他卻發現中間有大面積鏤空的瓶子怎么燒都變形,一點點的變形就會讓鶴的剪影變得奇怪,胖的胖、瘦的瘦,和最初的效果可謂是天差地別。
經過多次嘗試的晉文麟對陶瓷設計有了更多的感悟:“設計的功夫不是在紙面上,不是只畫好圖就行了。設計時要從陶瓷生產工藝實際考慮。你需要去考慮陶瓷制作各個環節,各個流程,以及他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考慮周全之后再做設計,聽老師常說設計在前,就是要把具體的工藝細節融入到整體設計當中,就會避免很多問題!
雖然這一次設計的嘗試失敗了,但也點醒了晉文麟,離開了傳統工藝積累的設計只是空中樓閣。他不再悶頭畫圖,而是開始了窯爐間-實驗室-臥室三點一線的生活,為了節省時間,吃飯基本上都是在實驗室解決的。他先從泥料配方入手,天天跟石頭打交道,蹲在地上,站起來的時候一拍手,都是青石、白土、黃矸、黑堿的粉末。試過了本地材料,繼續試全國其他產區的優質材料,蘇州土,星子土,祁門瓷石、界牌土。每種材料的主要成分他記得一清二楚,如數家珍。漸漸的,他在實驗室待的時間越來越少,倒是在窯爐間待的時間越來越長。
說到底,鈞瓷的窯變,就是火的藝術。鈞瓷藝術的珍貴,貴在天然燒成的過程中,重復疊加的物化反應中,誕生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質感、紋理和意象。從而使人能夠產生共鳴聯想,構成對藝術境界的觀感認知。晉文麟一度陷入當中,為火癡迷。
2016年,晉文麟一開始燒窯,就是從燒制難度最大、成品率最低、最難把控的煤燒工藝學起。實踐出真知,祖父晉佩章研究鈞瓷的泰山北斗級的老專家,父親晉曉瞳也是恢復鈞瓷柴燒工藝的一代名匠,按俗語講這叫“門里兒徒弟,好出師”。作為鈞窯世家、名門之后,他從事鈞瓷藝術的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曾經一段時間,經常手指頭縫夾黑帶灰,咋洗也洗不掉,見人都不好意思握手,只能彎腰打恭。他跟他父親學了十幾窯,有一天隆重的為父親做了一碗雞蛋面條,說:“爸,吃了我這碗面,讓我試試吧,前火你都不用管了,到后面關鍵時候您再幫我把關!币驗樗,那個時候神垕鎮本地的煤礦大部分都要關停,本地好的鈞瓷燃煤過了年就不會再有了。他想把握住這個機會。一個月的時間連著燒了三窯,有幾件出了珍貴的寶石藍釉,可把家里人高興壞了,連他的老師劉志鈞和李應洲都說:“這下放心,放心了!蹦羌髌啡苑旁跁x家鈞窯的展廳中,作為非賣品陳列至今。
一件鈞瓷從采料、定型、燒制多達72道工序。
每一道工序的嚴謹要求,都是歷代鈞瓷藝人心血的整理總結。在鈞瓷里有一種絕活叫配釉,向來都是吃飯的看家本領,秘不示人,關起家門口口相傳,以至于很多名貴釉色成為絕響。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出于對外交往的需求,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中央與各地方都投入大量的資源恢復了歷史名窯,鈞瓷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種,名貴鈞釉的恢復更是成為重中之重,而在鈞釉恢復保護中貢獻最大的就是被譽為鈞瓷泰斗的晉佩章先生,第三代傳承人之一的晉文麟,深受祖父的影響,工作時一絲不茍,因為,在鈞瓷的七十二道工藝,一個小小的差錯都會前功盡棄。嚴苛的標準,是對傳承的敬畏,也是對匠心的致敬!拔覍ξ磥淼乃囆g道路的期望,其實是希望自己能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這個創作能力,能夠真正設計出,雅俗共賞的,既能夠在市場端獲得消費者認可,又能在創作領域別開生面,有引領性的東西!
晉文麟作為非遺傳承人,在其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曉瞳和陶瓷藝術名家劉志鈞、李應州、楊慶平的指點下,非常注重研究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的課題。他認為“非遺傳承人就像是一棵樹,要把根深扎在傳統,繼承前人的精神,吸收文化的精華;同時要把枝葉伸展,去經歷不同藝術門類、藝術風格風雨的洗禮,才能結出非遺傳承的碩果,真正做到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正是這樣的思維,造就了他不凡的藝術風格。(時巖)
來源:一線財經